News
新闻中心
记者:傅兴宇 蔡拥军
中国录像机市场的沧桑变化,使得中国华录集团在建成之初就几乎被宣判了死刑,年产200万台录像机的"世界第一录像机生产企业",所面对的却是不足50万台且逐年下降的国内市场,企业严重亏损。是坐以待毙还是夺路寻生?中国华录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通过改革、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了从录像机到DVD、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历史性跨越,竞争力显著增强。1999年扭亏为盈后,中国华录集团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中国华录集团这一如同凤凰涅槃的经历,证明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国有企业只要在改革、调整中找到适应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获得新生,创造新的辉煌。 市场不认""世界第一""
中国华录是我国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产物。当时全国电子行业特别是彩电生产线大规模重复引进现象十分严重,而录像机的发展前景被一致看好,已经出现了重复引进的苗头。面对许多地方申请建设录像机工厂的报告,国家发挥宏观调控的力量,最终促成全国九家录像机生产企业联合出资,引进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大连建设录像机关键件的生产基地,主要为国内录像机整机厂配套。
1992年6月,中国华录集团的前身--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在大连开工建设,1993年底,录像机关键件生产线正式投产,1994年6月,非常看好这一项目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与中国华录开展合作,按1:1的股比合资组建了中国华录·松下录像机有限公司,中国华录因此而成为世界录像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然而,为发展中国的录像机产业而诞生的""世界第一""录像机企业,立即迎来了中国录像机市场的颓势,市场不认""世界第一""。大量走私的录像机,使中国华录生产的机芯受到严重冲击;而VCD机的出现,使中国录像机产业转眼间成为明日黄花,录像机市场开始急剧下滑。
1995年,华录库存录像机机芯最多时达到35万台。原来生产录像机的股东定点工厂不但不要录像机机芯,而且纷纷转产VCD,中国华录背着10多亿元的贷款包袱,累计亏损最高达到5.9亿元,400多名员工成了大连市首批下岗者。
然而,华录不少职工仍倔强地把企业好转的希望寄托在录像机产业上。有人甚至认为,日本松下都来中国投资录像机,还会有错吗?浓厚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形成了难以解脱的""录像机情结"",导致许多华录人在陷入困境之后仍不回头。
""38美元故事""教华录人搏击国际市场
困境迫使华录人反思,他们终于发现:仅仅面对国内一个市场、仅有录像机关键件一个产品,是中国华录陷入困境的两大市场原因。可是,要走出这""两个一""的束缚,又谈何容易?在国有企业仍未完全摆脱计划体制束缚大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华录,为了""世界第一""录像机企业的生存,首次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
根据市场调查,国际市场的录像机需求仍然保持较好的态势,这使中国华录看到了希望。但是,在中国华录建成投产前后,从国外进口一支录像机机芯的价格是90美元。而到中国华录要出口机芯时,同样的机芯在国际市场只能卖38美元。以中国华录集团董事长王松山为代表的华录人,顿时被国际市场价格的无情变幻所困惑。因为此时中国华录·松下公司生产的录像机机芯,最低成本是44至45美元。面对国外38美元一个机芯的订单,王松山不敢大胆伸手去接。而日方的总经理却说:订单还是要接下来,回去再想办法。就这样,中国华录·松下公司在似懂非懂的""38美元故事""中,毫无底数地接过了首批出口订单。
王松山说,他从""38美元故事""中认识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计划经济国企产品的价格是成本加利润,而国际市场产品的价格是对这种定价法的否定。中国华录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学会以国际市场的录像机机芯价格,倒算自己的机芯成本,在材料采购、技术设计、加工工艺和管理等方面降低成本,中方和日方高级职员的工资一律削减三分之二。奇迹出现了:机芯售价38美元能赢利。
中国华录从此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录像机产业逐步在国际市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今,它已成为全球性的录像机关键件供应基地。录像机磁鼓生产项目经过三次产品升级改造,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增强,2001年生产能力达到250万台,产品全部出口;录像机磁头依靠自身成本优势,经过四次产业规模的扩大,2001年达到1400万对,日本松下的磁头产业全部移至这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高达25%,成为亚洲最大的磁头生产企业。
5年调整,""世界DVD工厂""初具规模
中国华录·松下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坚志说,华录的创业者以及合资公司的一些人士,在艰难的5年调整中,不仅学会了如何通过降低成本、加强管理进入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走出了单一的""录像机情结"",从当初的""不服输"",到完全懂得了必须""与时俱进""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和投放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才能立足市场的深刻道理。这种经营理念带来的产品结构市场化,使中国华录正在成为""世界DVD工厂""。
中国华录项目上马主要是为国内录像机生产企业提供所需的关键件,与日本松下合资时也是这个初衷,并不生产录像机整机。结构调整中中国华录彻底打破""两个一""的束缚,逐步形成了从录像机机芯、磁鼓、磁头到整机的一条龙生产体制。在预测VCD即将被DVD这种更高技术的产品取代之后,1998年,中国华录果断把技术开发和产品加工重点转移到DVD产品上来。日本松下对中国华录的市场化改革和调整给予充分信任和高度评价,支持中国华录·松下公司大力发展以DVD为主的数字化产品,并将DVD核心技术及其新产品,陆续转移到中国华录·松下。与此同时,中国华录通过国际市场调查,积极自主开发DVD新产品,很快掌握了DVD激光头等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到1999年10月,建成了从DVD激光头、机芯到DVD整机的现代化生产线,也是全球产量最大、最先进的DVD生产线之一。 中国华录集团总经理袁义祥说,这是华录振兴的一个关键而正确的市场选择。DVD生产线是一个完全面向市场、并且不断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生产线。中国华录·松下的DVD关键件和整机一问世,立即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一举打开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据统计,目前这个公司DVD整机和DVD机芯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0%和15%,DVD游戏机机芯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5%,液晶投影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0%。另外,DVD系列激光头年产量达到2000万台,组合音响和家庭影院产量达到6万台。 5年调整,中国华录不仅实现了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而且实现了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由单一的录像机产业向AVC(音频、视频、计算机)综合产业的转变,逐步成为世界一流的电子信息产品公司,同时在影音文化、IT及通信、金融与贸易产业等领域大踏步进军,经济效益一年一大步。1999年中国华录首次扭亏为盈,2000年实现利润总额6000多万元,去年实现利润总额达到1.49亿元;今年前六个月,销售收入、出口收入分别达到17.56亿元和14.42亿元,利润总额1.1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86%。
中国华录集团董事长王松山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国家债转股等政策的帮助下,现在的中国华录拥有与外资企业相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拥有充分的资金和产业发展空间。它追求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不断谋求企业与员工的价值最大化。在变革中成为新型国企的中国华录,制订了到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润5亿元的宏伟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