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News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中国华录突出重围(上)
    发布时间:2002-07-01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出版日期:2002-07-01 总期号:1130 本年期号:47  

    记者:李煜   

    编者按:每个企业都有可能突然之间陷入重围,对于刚刚开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国内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先是市场环境的突然恶化,导致销售不畅、库存大量积压;接着现金流迅速枯竭造成大笔的呆坏账;在突发性巨额亏损的压力之下,员工被迫大面积下岗;

    最后经营难以为继  

    可能发生的灾难就像是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由一根头发丝悬在每个企业的头顶上;新的 技术革命、新的产业环境、加入WTO,都在冲击着那根脆弱的头发丝…… 不久前,本报曾以较大的篇幅报道了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以改革求生存、促发展的案例(详见本报第30期""关注""栏目《中软成长模式思考》一文),此次,我们则选取了中国华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的案例,来重点探讨国有企业如何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来适应先进生产力,并进而成为其代表者。   

    中国华录,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曾经创造过辉煌,但是当市场环境突然恶化的时候,也曾经脆弱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在最困难的时刻,华录人没有""等、靠、要"",而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市场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坚持以技术创新保生存,以体制创新谋发展,终于成长为一个跨行业、多层次、蓬勃成长着的企业集团。   

    对于那些陷入""重围""之中的企业而言,不""突""是出不来的;而顺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创新宕实突围的基础,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认真地分析中国华录如何成功地突出重围,意义并不止是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又一个经典案例,华录人积极创新的精神,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2002年3月28日,中国华录集团斥资5亿元,成立了中国华录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在新闻发布会上,集团总裁王松山感慨万千,思绪不知不觉地回到了1995年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主营业务陷入衰退   

    所谓产业衰退,是指由于技术替代、需求减少等原因造成的产品销量在持续的一段时间里绝对下降。由于全球性的技术进步、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可能引起个别传统产业衰退的结构性环境时有发生,而且频率已经变得越来越高了。 1995年5月,一个夏季的傍晚。太阳已经沉到海平面下边去了,而月亮还躲在背后山 峦的阴影里,迟迟不肯爬上来。王松山站在七贤岭的制高点上,出神地望着黑黝黝的海面,一言不发。他的秘书跟在不远的地方,静静地注视着这位中国华录的董事长,“王总说过‘在烦闷的时候可以去看看海嘛,面对大海心情就会好起来了’”。虽说是这样,秘书还是有一些隐隐的担心,因为他非常清楚,""最近一段时间,王总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就在刚才,中国华录的四百名员工接到了""回家待岗""的通知,王松山在大会上含着眼泪对他们说:""给我半年时间,一定让你们回来上班。""   

    中国华录,起源于国家实施第八个五年计划中的""全国录像机专项工程""关键件龙头项目。1992年,国内共有十多条录像机生产线,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彩电产业那样四处开花的不良情况,国家有关部委决定,把全国九家录像机定点企业联合在一起,组建成一座大型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录像机生产龙头企业。6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在北京友谊宾馆宣布成立了;6月28日,王松山只身来到大连,开始筹建公司;8月1日,工程奠基典礼在大连七贤岭举行;1992年12月,7.2万平方米的主厂房如期封顶;1993年12月28日,录像机关键件工程赶在1994年元旦之前正式开工投产。   

    1994年4月,录像机关键件开始批量生产,当年6月,华录与日本松下各出资240亿日元,以1:1的股分结构成立了合资公司华录·松下公司,公司上下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可谁承想,刚一进入1995年就风云突变,形势变得万分艰难。VCD产品席卷国内市场,我国的录像机产品本来就起步较晚,市场培育尚未完成就陷入了夭折;由于产品销量急剧萎缩,中国华录从国外进口的全套、最先进的设备被迫进入半停产状态……

    果断转变经营观念   

    在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中,衰退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量降低、产品类型减少、用于研发及广告宣传的费用降低、竞争者减少;衰退产业的核心就是生产能力退出市场。因此,其基本战略就是:取消投资并从该业务领域最大限度地收割现金,随后以蜕资告终,而生产能力及资源将转入新的业务领域谋求发展。   七贤岭,是大连西部海滨的七座小山,距市区四公里,山坡上遍生桃林,桃林之中就是华录的现代化厂房。王松山的身旁,矗立着华录的水塔,由于其螺旋形的外梯,被华录人戏称为""七贤岭上的磁鼓""。磁鼓,是磁记录设备的核心关键件;七贤岭上的水塔,就如同磁鼓一样目睹了华录这些年的风风雨雨。站在这里,可以把比桃林还美的华录尽收眼底,所以王 松山很爱到这里来,每次来这里,一股强烈的、建设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充分利用原有录像机生产线的机器设备,中国华录迅速形成了新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不过今天却不是这样,看着磁鼓一般的水塔,王松山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他怎么也想不通,蓬蓬勃勃的华录怎么会一下子成了这样一个局面。远处军港的灯火若隐若现,虽是夏季,海面吹来的凉风还是让王松山打了一个冷战,""二十个亿啊,我对得起谁?不行,无论如何我们都要闯出一条新路来""。   

    从下山的那一刻起,王松山乃至整个华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录像机市场完了,是不是就全完了呢?不,这是一个以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等趋势为主旋律的时代,华录既然已经拥有了录像机产业关键件的开发和生产技术,当然也就具备了发展数字、信息产品的条件和实力。   

    国内市场不景气,为什么不向国际市场冲刺,更广阔的天空才是华录活命的希望。在当时,市场意识还不是普遍很强的前提下,华录的这种积极心态尤显可贵。   

    经过多少个夜晚的讨论和研究,以王松山为首的一班人提出了全新的企业经营战略:一是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二是由录像机单一产业向AVC综合产业的转变;三是由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以国际市场为重点转变,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流的电子信息产品企业。   

    1995年11月,华录开始生产录像机整机,王松山信守自己的承诺,给那批华录的""下 岗职工""发了通知,请他们回来上班。其实,当时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尤其是经营成本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王松山等华录的领导班子在暗地里商量时,甚至希望有一部分人因为灰心不再愿意回来上班了,这样就可以省一点工资出来。   

    然而,四百个人全部到岗,而且没有一个人多说一句话。这件事虽然有些出乎王松山等人的意料,却深深打动了他们每个人的心;此后,不管企业遇到多大的困难,也再没有一个华录的领导人提出过通过减员来降低成本的方案。王松山事后回忆说,当时那件事,强烈地激发了大家的勇气和决心,也让领导班子一下子找到了带领企业摆脱困境的信心。   

    就这样,中国华录迈出了突出重围的第一步。 主动出击国际市场   由于存在撤退壁垒,企业从衰退产业中撤退的成本很高,为此必须执行相应的合理战略,""主动领导""战略即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定价、营销等方面发动攻击并建立可观的市场份额,以迫使其他竞争者尽快退出;通过替竞争者生产零件、承担长期合同等措施降低其他竞争者退出的成本,以促成其尽快退出……从而保证自己成为该产业仅存的极少数者之一,再视产业情况转而执行保持或收割战略,直至成功蜕资。   

    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积重难返相比,市场结构的调整当时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不论是公司成立之初,还是在与日方的合资谈判中,立足国内市场再向外看,一直都是既定的思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现在倒了过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要开发,而且要以国际市场为主。   

    对此,松下方面曾经觉得不可理解,录像机在中国应该每年卖三百万台,你们怎么只做了一百五十万台就卖不出去了呢?可是国内市场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2001年全球录像机市场容量为4500万台,而我国则仅为10万台--编者注),但松下方面还是同意华录以""松下""品牌向海外出口录像机机芯了。1992年华录引进机器设备的时候,国际市场上录像机机芯的价格还是90美元,可几年下来,到1994年已经跌到了40美元。   

    1995年年底,向马来西亚出口40万套录像机机芯的合同摆到了王松山的眼前,几乎每一个看过合同的华录人都吸了一口凉气,""出口录像机机芯的合同价格是38美元,这比华录的生产成本还低!""可是,低也要签,因为出口并最终占领国际市场,是华录突出重围的第一块阵地,意义重大;在艰苦的谈判进行了三天三夜之后,王松山终于提起笔来签下了这份合同。 在随后日子里,华录始终坚持内部挖潜,降低成本,最终竟凭借着成本优势,争取到了松下磁头产业的全部加工单。1998年以前,华录的录像机磁头产量为250万对,1999年达到500万对,2000年达到800万对,2001年达到1400万对,完全取代了松下的磁头生产。现在的华录是国内,也是亚洲最大的录像机磁头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25%。华录生产的录像机磁鼓在实施了三次产品升级改造之后,2001年产能力达250万台,产品也全部出口。   

    当年赔着本儿卖的录像机机芯已经果断停产,但是通过利用松下的全球销售网络,华录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录像机关键件领域建立了强大的规模优势,成为全球性的录像机关键件供应基地。在开发国际市场的同时,华录针对国内市场的需求,自主开发了工程监视用录像机,该产品一投放市场很快就得到了国内银行、保卫、消防监控等用户的青睐,在录像机监控用机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70%。   

    通过实施全球战略,华录下属的华录·松下公司出口额持续上升,1995年他们的出口创汇额为600万美元,到1999年出口创汇已达到1亿美元,2000年达到1.2亿美元,至2001年已达1.81亿美元,2002年计划出口创汇为4亿美元。现在华录的客户遍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俄罗斯、阿联酋、意大利、伊朗、孟加拉、英国、阿根廷、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相关推荐